2017年4月19日徐玉兰逝世

徐玉兰(1921年12月27日—2017年4月19日),女,浙江新登人,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越剧”代表性传承人。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,后改老生。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。她改唱小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19日,地点在上海老闸戏院,当时是与施银花搭档。

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。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。1952年参加总部文工团越剧队,10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《西厢记》获演员一等奖。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剧院。她的代表作有《北地王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春香传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追鱼》、《西园记》等。徐玉兰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。

学生和传人有徐小兰、金美芳、刘丽华、汪秀月、钱惠丽、郑国凤,徐持平、翁荔英、钱丽亚、张小君、刘觉、汪涛、李燕等,其中以金美芳、钱惠丽、郑国凤、刘觉最具代表性。

2017年4月19日17点18分,徐玉兰同志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,享年96岁。

主要作品

代表作有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、《西厢记》中张珙、《春香传》中李梦龙、《追鱼》中张珍、《北地王》中刘谌、《西园记》中张继华等。

其中徐玉兰主演的《北地王》、《红楼梦》被誉为徐派小生的两大丰碑之作。

1992年7月,所灌《红楼梦》唱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徐玉兰唱腔集成》问世。

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《徐玉兰艺术集锦》。

1994年10月传记《徐玉兰传》。

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《徐玉兰影集》。

人物评价

徐玉兰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,热情奔放,刚柔并蓄,华彩跌宕。徐玉兰嗓音条件好,音色甜亮,音域宽广,常用音区为11度,唱腔中较多吸收越剧传统的“喊风调”以及绍兴大班、京剧中高扬的旋律和轮廓鲜明的润腔方法,旋律多在中高音区展开,音调大起大落,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剧曲调较为平稳婉约的格调,注入高亢昂扬的因素,尤其是其(弦下腔)突破了原来的唱腔功能,在悲伤痛楚之外更能表现激昂奔放的情绪。

如《北地王·哭祖庙》这段(弦下腔),开头一句(倒板)曲调高昂激越,气氛强烈,整个唱句的音调、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绍剧(正工)、(二凡)的因素,为全曲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。

唱段部分“把先帝东荡西扫、南征北剿……白白断送在今朝”这一垛句,则吸收了京剧(高拨子)的高昂音调及节奏形态,唱法上则运用越剧的润腔处理,使这段唱曲调激昂,节奏铿锵有力,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喷涌而出。周恩来总理就曾称赞道:“谁说越剧都是软绵绵的?徐玉兰的《哭祖庙》就很高亢壮烈么!”

徐玉兰表演富有,善于塑造人物形象,具有俊逸潇洒、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。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,独步越坛。嗓音嘹亮,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,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,广泛吸收京、绍、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,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,被称为徐派。

越剧的小生流派之中,唯徐玉兰的声腔最为阳刚,但又不失越剧本体的隽永和优雅。客观地讲,她的形象与贾宝玉是有距离的,但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非同一般的创造力、表现力,几乎使其成为再世的贾宝玉,以至人们总要习惯地把后来者与其对照,可见她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魅力和影响力。

标签: